在本會會址舉行,歡迎各界人仕,隨喜參聽,費用全免,毋須報名,不設留座。
查詢電話:(852)- 2771 8161 或 whatsapp : 5506 8710
星期日 |
暨
2023年 第 17 屆 佛學進修班 | YouTube重溫
課程內容 報名表格
每班收生名額約50名,額滿即止。
報名 whatsapp : 5506 8710
電郵 : buddhismcourses@gmail.com
 |
2023最新講座
攝大乘論及釋諸譯對讀 (續講) - 趙國森居士
主講形式 : 網上直播 ( 本會網頁及YouTube 頻道 )
直播時段親臨本會收看 ( Zoom 會議互動 )
日期 : 2023年2月12日開始
直播時間 : 逢星期日 香港時間晚上6:00 - 7:30
網上同步直播 及 重溫
《攝大乘論及釋諸譯對讀》簡介:
無著菩薩所造《攝大乘論》乃建立唯識系統的重要著述,發揮大乘十殊勝相 的要義,而世親、無性菩薩更造釋論,闡發幽微,故此《論》及《釋》實為研 習早期唯識思想的最佳典籍。
本課程選取四種漢譯及近人兩本藏譯論文對照,而釋論則選取了真諦、笈多 、玄奘等四種譯本對讀,透過各時期譯本的文獻互證和思想演變等解讀方法 ,俾能深入認識無著、世親、無性、真諦的唯識思想。

|
2023最新講座
由 2023年3月5日開始 (逢星期日) 5:00pm - 6:30pm
講座地址:香港 銅鑼灣 大坑道九號/九號A
《因明入正理論》簡介:
窺基法師《因明入正理論疏》云:「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故 地持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立正道。陳 那(菩薩)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門論》。正理者,諸法本真之體義。門者,權衡照解 之所由。商羯羅主(菩薩),即其門人也。善窮三量,妙盡二因,著《因明入正理論》啟 以八門,通以兩益(自悟、悟他)。」
佛教因明學是包含邏輯學、認識論及辯論術的一種學問,有助佛子作正確思考的訓 練,是立正破邪,分辨是非對錯的有效學佛工具。
般若唯識課程系列:
《解深密經》云:「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故有志修學大乘佛法者,必須依據經和論,循序漸進而學習。《唯識方隅》云:「佛陀說法,力求以方便顯示究竟,而又無過失。此方便善巧之門有二,即是空、有兩輪。空輪破除徧計所執,以遮(否定)作表(如中觀宗所依之《大般若經》)。有輪即用顯體,廣辨依他起性(如瑜伽行派所依之《解深密經》)。
所謂以遮作表者,謂意識周徧計度,執染淨諸法,不如其分,(於無處而增益之,於有處而損減之,是謂不如其分。)遂成大病;故必遮破之,而後圓成實性方能顯露也。
所謂即用以顯體者,謂依他起性之法,有造作,有生滅,無一(獨立)常(固存)之自性,唯是實體上之用;體與用不相離,故得藉用以顯體也。」
佛法浩瀚,學必有所依及有序,為便有志學佛者,依據以下四階次內容的次第,開設經論導讀課程。具體安排,請參閱有關講題資料。
- 第一階: 大乘廣五藴論、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
- 第二階: 因明入正理論、瑜珈菩薩戒、攝大乘論、般若波羅蜜多經心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三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至卷十六修止部份)、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章、二十唯識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 第四階: 辯中邊論、成唯識論、大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對讀
|
星期三 |
《攝大乘論》
講 者:張漢釗先生
日 期:2022年11月23日 開始 (逢星期三) 7:30pm – 9:00pm
(*因颱風影響,原定11月16日現改為11月23日開始。)
毋須報名,隨喜參聽,費用全免,不設留座。
 |
星期五 |
2023最新講座
由 2023年4月14日開始 (逢星期五) 7:30pm - 9:00pm
講座地址:香港 銅鑼灣 大坑道九號/九號A
《法苑珠林章唯識章》簡介:
經云:萬法唯識所現,三界唯心。佛陀以唯識理說明諸法皆無真實自體,人空法空。窺基法師著《法苑義林章唯識章》,依唯識理,略以十門辨釋,初三門-唯識境,次六門-唯識行,第十門-唯識果,從粗至細,由淺入深,條理分明。
一出體(唯識的體性,即三自性),二辨名(識者了別義。識自相.識相應.識所變.識分位.識實性,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三離合會釋(離者別也,合者同也,謂諸經論各各別說諸觀等名,今合解之),四何識為觀(能觀識在因位唯第六識),五顯類差別(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六修證位次(謂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七觀法何性(能觀所觀之三自性),八諸地依起(諸地謂三界九地,初辨依身,後明地起),九斷諸障染(所斷諸障有二種:一俱生,二分別),十歸攝二空(唯識觀通二空觀)。
般若唯識課程系列:
《解深密經》云:「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故有志修學大乘佛法者,必須依據經和論,循序漸進而學習。《唯識方隅》云:「佛陀說法,力求以方便顯示究竟,而又無過失。此方便善巧之門有二,即是空、有兩輪。空輪破除徧計所執,以遮(否定)作表(如中觀宗所依之《大般若經》)。有輪即用顯體,廣辨依他起性(如瑜伽行派所依之《解深密經》)。
所謂以遮作表者,謂意識周徧計度,執染淨諸法,不如其分,(於無處而增益之,於有處而損減之,是謂不如其分。)遂成大病;故必遮破之,而後圓成實性方能顯露也。
所謂即用以顯體者,謂依他起性之法,有造作,有生滅,無一(獨立)常(固存)之自性,唯是實體上之用;體與用不相離,故得藉用以顯體也。」
佛法浩瀚,學必有所依及有序,為便有志學佛者,依據以下四階次內容的次第,開設經論導讀課程。具體安排,請參閱有關講題資料。
- 第一階: 大乘廣五藴論、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
- 第二階: 因明入正理論、瑜珈菩薩戒、攝大乘論、般若波羅蜜多經心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三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至卷十六修止部份)、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章、二十唯識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 第四階: 辯中邊論、成唯識論、大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對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