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生 教授(1936 – ),原籍廣東中山,早年畢業於香港珠海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事新儒學家唐君毅先生及佛學家羅時憲先生。李教授曾於香港羅富國教育學院、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任教;又在能仁哲學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講授佛學,及後在新亞研究所兼任教授。李教授於九十年代移居加拿大,多年來往來兩地弘揚佛法。後獲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聘任為榮譽教授,於碩士班講授唯識、因明、中觀等思想。又兼任能仁哲學研究所中心總監,策劃及講授專上佛學課程。

羅先生去世後,佛教法相學會在李潤生教授帶領下作出更大的發展。如曾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協辦「佛學通識及佛學選要」證書課程,又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策劃系統性的四年制「漢文佛典證書課程」,培養全面佛學人才。為了培訓第一屆「漢文佛典」課程畢業生成為佛法弘揚的人才,李先生籌辦《佛經選要》研習會,目的是提昇其對漢文經教的閱讀、整理、宣講、語譯、出版之能力,並策劃《佛經選要》講座。又與真言宗女居士林合辦《成唯識論》講座,講授十年之久,闡揚玄奘法師一系的唯識學。

李教授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涉及唯識、中觀、因明、禪學等方面, 專著豐富,包括《成唯識論述記解讀》、《唯識三十論導讀》、《唯識二十論導讀》、《佛家輪迴理論》、《唯識種子學說》、正理滴論解義》、《因明入正理論導讀》、《中論導讀》、《中論析義》、《百論析義》、《十二門論析義》、《僧肇》、《唯識、因明、禪偈的深層探究》及《山齋絮語 – 生活中的佛法》;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等,如〈佛家業論辨析〉、〈禪宗對教育的啟示〉、〈佛家邏輯的必然性與概然性〉、〈因明相違決定過的批判〉、〈因明現量相違的探討〉、〈法稱因明三因說的探討〉等,部份結集成《佛學論文集》出版;最近有《因明邏輯真值量化的探索》、《五重唯識觀講記》、《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瑜伽菩薩戒講記》、《禪宗公案》。對佛教思想、教育、文藝都有其貢獻。

出版、著作:

研究、著作
內    容

《成唯識論述記解讀》
《解讀唯識》是佛家思想的一部巨大著作,本質就是一套《成唯識論述記》解讀。本套書的內容涵蓋了大乘唯識學的整個思想系統,可使讀者對生命、宇宙的真相,以及認知、行為、感受、輪迴、解脫的可能,人生目標的建立,修行實踐的歷程與各種不同的途徑與方法,乃至理想生命的果德境界,有深切的認知。總括言之,整個佛學體系的境、行、果無不統攝無遺。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是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宗的聖典,是佛家闡釋生命現象、器物世界、宇宙本體與實踐修證歷程的最有系統、最具條理、最為清晰的佛家巨著。無奈《述記》文字,言簡意賅,每多跳脫,難解難明,而本書作者以其深厚的佛學素養,兼以通俗易解的文字,依因明理則,發大願心來撰寫此部巨作《成唯識論述記》的解讀。其內容總分為:「破執篇」、「賴耶篇」、「末那篇」、「六識篇」、「決疑篇」、「體性篇」、「修證篇」等七個單元,將會依次地來出版。 《解讀唯識》如此一套巨著,不僅足以滿足讀者對唯識內容的深入理解,更是佛教寺院及各類圖書館所不可缺少的收藏典籍。

《佛家輪迴理論》
本書係從「輪迴主體」和「感果功能」兩個核心,討論佛家諸派「輪迴理論」的發展過程,並且收錄大量相關文獻,加以連珠串解、科判分析,使讀者對此議題獲致更為清晰的理解。 「輪迴」是佛教最基本的觀念之一。本書主要是為解決「眾生是如何輪迴的」這個問題而作闡述,詳述業感流轉及三世因果輪迴理論,讀者詳閱本書時,必可對業果輪迴的理解更為徹底通達。

《生活中的佛法 ─山齋絮語》
《山齋絮語》是佛教生活小品。作者李潤生先生就其十八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其敏銳的筆觸,感人的文辭,分成遊履、人物、懷舊、藝文、思想、生活等六大範疇,撰著成佛學小品凡一百一十七篇,都能如實反映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在古今中外文化沖激下所行大乘佛教菩薩行的真正精神面貌。 讀者可以透過每一短篇的內容,窺見作者的內心世界,分享作者的獨特感受,開啟個體生命所涵蘊著的無限悲情與智慧。 

《百論析義》── 了解中觀哲學、空性無我的重要著作。
繼龍樹菩薩的《中論》之後,提婆的《百論》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中觀著作,《百論》主要論述大乘佛教的空性、無我等至理,並破斥數論、勝論等外道的執見。 本書作者以系統化的分析、現代化的詮釋,將原文譯成白話語體,減少文字隔閡,方便讀者迅速理解掌握《百論》的思想內容,對中觀思想的研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唯識、因明、禪偈的深層探究》
本書是佛學家李潤生先生三十餘年來,從事佛學研究的學術成果,內容十分廣泛。其中包括對佛教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的總批判,對神秀、惠能禪偈涵義的辨解,對寒山、希運、志勤、靈澄等諸家禪詩的分析與欣賞、對禪宗接引之教育方式的深究。這些作品,既具學術意義,亦更有高度的可讀性,足以引發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 從第五篇起,則是探討佛學專門學術問題的作品。 其中主要關涉「因明」和「唯識」人體系。在「因明體系」中,討論了因明(亦簡稱為佛家邏輯)的必然性與概然性的相對特質,「現量相違」與「相違決定」對因明論證的審查作用,以及後期法稱因明對三種因法審定與為自比量的建立等課題。 在「唯識體系」中,則剖析了佛教否定靈魂實我,然仍能建立業感緣起(即生死輪迴)的義理依據。又辨析了般若中觀談空與法相唯識談空的異同,以評鑑中觀與唯識有關「境,識有無」的爭論、彰顯「唯識」的真正精神與涵義所在。最後把整套繁瑣的唯識思體系約化為「唯識種子學說」,依經依理,詳為分析與整理,以供對此有研習興趣讀者參考。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論師的不朽名作,唐玄奘所譯。是研究「唯識」必讀的論著。本論是世親菩薩於臨終之際,以三十頌六百言,來闡述大乘法相的妙趣。內容以三十偈頌來詮釋唯識教義,前二十四行頌是明唯識之相,後一行頌是明唯識之性,最後五行頌是明唯識的行位。本書主要分析心識的種種功能,以及由此功能引發的各種現象,通過細緻的心理分析與瞭解,而成為修行生起次第的入門理論。研讀本論,非常有益修持,且對一切法門皆不生執著。本書概論「三界唯識」的要義,以為宇宙萬物無非都由人類共同的心理作用所建立,並非真實存有。故行者,須由認知「心識」的本質現象啟始,才能「轉識成智」,修成佛果。

《唯識二十論》導讀
《唯識二十論》是世親論師的名著,也是唯識學的重要入門書。本論引用《十地經》中三界唯心之句,來論證外境為內識顯現,闡述唯識無境的義理,以破斥小乘、外道的偏執。書中總舉五言二十一行之頌,就之來詮解其義理,本文首先宣說「三界唯識」的要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問難的四種問題,加以解釋,以成立萬法唯識之理。最後一頌闡明宗義,依偈頌之數所以題名二十論。 本論主要闡述心識的本質與重要性,藉由破斥異論來顯立正理,以論證「唯識無外境」之說,也是「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

《中論》導讀
《中論》乃秉承原始佛教的《阿含》根本教義,發揚大乘佛學畢竟空的《般若》精神。是一部確立中觀思想的重要論著。研讀本論,則對「一切法自性空」的理解與「緣起」學說,將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啟發。龍樹論師的《中論》,基本上在辯破「實有論者」與「虛無論者」的邪執,以顯示「緣起性空」說明一切法非實有,又以「一切法是因緣生」,說明一切法非實無。本書導讀者李潤生居士,為近代唯識宗師羅時憲教授的入室高弟,精趼因明。他於詮釋本論時,態度十分嚴謹,並且運用因明來詮釋論主的宗旨。讀者不但可以看到運用因明的活潑實例,亦可充分了解《中論》的基本思想與理論。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因明》是佛家的邏輯學,為五明之一。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因明之學源於印度的正理學派,它是一門涵攝知識論、邏輯學及辯論術的思維方法體系。商羯羅主的《因明正理論》一書,係為闡釋陳那論師的《因明正理門論》的入門著作。內容闡述因明的起源與發展,並對因明論證的方式,作出了邏輯性的剖析。同時,還顯出因明與邏輯的異同,以及因明比量知識的真確性與可靠性。

《中論析義》
龍樹菩薩是西元二至三世紀印度人,學識淵博,窮究三藏,著述甚豐,有「千部論主」的美譽。龍樹的學說開顯佛法正義,發揚佛教精神,促進大乘佛教的發展,為中觀學派的奠基者,是佛陀以後最偉大的佛學家,被尊為「第二釋迦」及「八宗之祖」。龍樹菩薩超卓的哲理辨析及實踐方法,對世界宗教文化有莫大的貢獻。《中論析義》乃李潤生先生解說剖析龍樹《中論》義理的新著,為現代漢文註釋和分析《中論》最詳盡的書籍。本書除《中論》本頌外,還選用了青目《中論釋文》、吉藏《中觀論疏》、《藏要》本所校梵、藏、漢文諸本資料,及近代西方、日本學人的著作,故是書資料豐富,規模宏大。作者更依科判作出疏解,並運用佛家因明與現代邏輯的方法加以分析論證,使含義更為明確清晰。本書視野廣闊,甚具獨到見解,是一部極有學術價值的著述,為研究佛學人士所必備的參考書。

《十二門析》
《十二門論》是龍樹論師繼《中論》之後的另一經與之作,透徹淋漓地發揮了龍樹所創的「緣生性空」思想,是印度佛教「般若中觀」理論的根本依據之一。此論唯有現存的羅什漢譯,梵、藏文本俱缺,故彌足珍貴。 此論內容,雖不如《中論》的廣泛,但討論範圍則更為集中,重點在「破法執」與「破我執」。破「法執」中,包括破因果、破法相、破法性,對外小所執「因中有果論」、「因中無果論」、「生、住、異、滅有為相」、「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無為相」、「能相」、「所相」,乃至一切自性實有的封執,都能徹底遮破;破「我執」中,則包括破「神我」與破創造神論的「大自在天」造物主思想;最終連能破之「空」的計執一起遮破殆盡,使「畢竟空」的精神朗現無遺。� 作者於《十二門論析義》中,分析每一門的組織結構,闡釋其內容細節,臚列其辨破論式,並語譯其深邃難解的原文,令讀者聲入心通,明確清晰地理解龍樹《十二門論》的全部涵義,通達「緣生」、「無實自性」的「般若中觀空義」的核心思想而得其可靠的依據。

《僧肇》
對於中國佛學,時人多集中研究天台、華嚴與禪宗,卻往往忽視中國第一位會通梵華、建立起中國佛學的僧肇。為使讀者對這位「解空第一」的學人有個透徹的瞭解,本書特地從學術層面,探討僧肇的學術背景、思想架構,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本書共分五章。第一、二章處理與僧肇的生平及著作有關的各種疑難。第三章交待僧肇的政治及思想背景。第四章是全書的重心所在,依僧肇所著的〈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分析僧肇的學術思想,使讀者一方面可以理解《肇論》諸篇的內容與結構,一方面可以明瞭僧肇如何糾正「六家七宗」的失誤,建立與中觀相應的「般若學」和「涅槃學」;讀者還可以利用本章作為科判與指引,直接披閱《肇論》的原文。第五章為全書的總結,在文化層面上給予僧肇一個合理的評價。 
    出版資料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 
《法稱因明三因說的探討》1992年11月出版於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學會集刊(第三期)。
《因明邏輯真值量化的探索》李潤生、蔡禮德合撰,2006年6月杭州,第一屆國際因明研討會。
《唯識種子學說》1996年12月出版於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學會集刊(第四期)。
《佛家輪迴理論》1999年3月出版於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第一版),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出版,香港利通圖書有限公司發行,更生印務公司印刷,ISBN:962.278.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