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憲 教授,一九一四年生,廣東順德人。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杪,羅時憲等中山大學學生,即於此時皈依。 |
一九三九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一九四一年,畢業於研究院中國語言文學部。歷任中山大學及廣東國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先主講大乘及小乘佛學、佛典翻譯文學等科目。 羅氏少從寶靜法師聽講,後皈依太虛大師,廣習天台、唯識、中觀之學。早年著作有《大乘掌中論略疏》、《唯識學之源流》、《唐五代之法難與中國佛教》。 |
一九四九年抵香港,除教學外,更在香海蓮社、三輪佛學社、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部等機構講授《隋唐佛學》、《成唯識論》、《解深密經》、《金剛經》、《因明入正理論》等,達數十年之久,對佛法在香港之流布,貢獻極大。 |
一九六二年,應金剛乘學會之邀,主編《佛經選要》。 |
一九六五年,創立法相學會,出版《法相學會集刊》。 |
一九八四年移居加拿大,從此奔波於港、加兩地,弘揚法相般若。 |
一九八九年創立安省法相學會,使唯識、法相之學說,遠播至北美。 |
一九九三年冬於香港逝世。 |
除上所記早年著作外,另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成唯識論述記刪注》、《唯識方隅》、《瑜伽師地論纂釋》、《解深密經測疏節要》。
出版、著作【版權所有】:
研究、著作 | 內 容 |
《羅時憲全集》共十二卷 | 第一、二卷《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上、下(pdf為兩冊合一檔)第三卷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全文2.《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纂釋》全文第四卷《解深密經圓測疏節要》全文第五、六卷《瑜伽師地論纂釋》(pdf為兩冊合一檔)第六卷1.《攝大乘論疏》2.《大乘掌中論略疏》第七-九卷《成唯識論述記刪注》(pdf為多冊合一檔)第十卷《唯識方隅》第十一卷《學術論文集》第十二卷《詩文聯語遺照墨跡》 |
《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第一、二卷(pdf為兩冊合一檔) 相關著作:《現觀莊嚴論略釋講義》全文 | 本書是羅先生最後遺作,是《小品般若經》(亦即《八千頌般若經》) 與彌勒《現觀莊嚴論》對照研究的成果。眾《般若經》中,以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世稱《大品般若經》) 、八千頌(世稱《小品頌般若經》) 最為重要,對中觀、唯識二宗的影響亦最為深遠,但可惜文義繁複,不易研讀。後彌勒論師以唯通宗的見地,造《現觀莊嚴論頌》,貫攝上述三部《般若經》的內容,以八事七十義為綱領,敘述自凡夫循序修行實踐以達至成佛境地的次第歷程。「瑜伽中觀學派」多有發揮疏擇。藏文資料,現有能海法師所譯《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觀莊嚴論名句頌解》及《現證莊嚴論清涼記》。羅先生撰《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把玄奘所譯《八千頌般若經》與法尊法師從藏文所譯《現觀莊嚴論頌》分段對照,並參考諸家釋文加上注釋。於是八事七十義中,分別列出「經」、「論」、「釋」三組文字;如此分科,纔可以如實理解博大難曉的《般若經》中文字,給予學人莫大的方便。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全文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纂釋》全文 第三卷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 羅先生在能仁研究所時。曾參與唐代窺基、圓測及現代韓清淨、印順諸家注釋、講論《般若心經》,後成講錄,一再補充修訂而成此書。書中引《中論》與《辨中邊論》頌以助解,詳釋能觀智、所觀境與依般若觀慧所證果德,是從法相唯識學以疏解《般若心經》的善本。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纂釋》 《金剛經》有不同譯本,今取玄奘法師所出《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依無著論頌、世親論釋,決擇窺基贊,旁採諸家義解,論列須菩提所問二十七疑,與世尊一一的解答,奉瑜伽學派,顯相宗風,使研究者學有準繩。此是羅先生的中期撰作,亦是從唯識以理解般若學的難得著述。 |
《解深密經圓測疏節要》第四卷 | 《解深密經》是唯識宗所依「六經」之中最為基本的經典,此經以唯識為中心。嫌融空有。開顯離言說分別的-「勝義諦相」,立「三自性」、「三無自性」,以境、行、果賅攝大乘深義。羅先生於能仁研究所講演此經,以圓測闡釋其義。《圓測疏》是唐代新羅僧人圓測所撰以疏釋《解深密經》的著作。此疏廣徵教典,備眾師說。今羅先生刪其枝蔓,節錄要文,而成《解深密經測疏節要》。從〈序品〉至〈分別瑜伽品〉,條理分明,義蘊彰顯,是《解深密經》解讀最為明確精要的撰作。 |
《瑜伽師地論纂釋》《攝大乘論疏》《大乘掌中論略疏》第五、六卷 | 《瑜伽師地論纂釋》 《瑜伽師地論》是彌勒所說,無著所述,唯識宗以此為依的根本「大論」。凡有百卷,浩瀚難理。羅先生依韓清淨的《披尋記》,決擇窺基的《略篡記》、遁倫的《倫記》等資料,編成《瑜伽師地論纂釋》。但此書過於博大,祇能完成〈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至〈有尋有伺等三地〉,共有四卷。餘卷末及完成,固然可惜,可幸如此四卷,經已發凡起例,彰示能入津梁,彌覺珍貴。 《攝大乘論疏》 《攝大乘論》本無著所造,世親、無性所釋,是唯識宗的基本典藷。今《攝大乘論疏》雖未統攝農釋諸品,但是羅先生生平撰連,對研究《攝論》具有啟導作用。 《大乘掌中論略疏》 《掌中論》是世覲高弟陳那所造,合共六頌,長行釋論,以繩蛇之喻,闡釋三界但有假名,並無識外實境之理,今此《略疏》亦是羅先生生前早期述作。 |
《成唯識論述記刪注》第七-九卷(pdf為多冊合一檔) | 《成唯識論》是玄奘、窺基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理論,注釋世親晚年所撰《唯識三十頌》的一部統攝唯識古今學之傳世唯一著作。窺基於助譯之餘,並筆錄乃師玄奘口義,而成《唯識述記》。所以不讀窺基《述記》無以理解《成唯識論》,不讀《成唯識論》無以理解「唯識古今之學」。但《述記》難理,一般讀者不易通曉,所以羅先生撰《成唯識論述記刪注》,去《述記》的枝蔓,存窺師的精粹,名為之「刪」;揀擇唐賢注疏,釋其文而表其義,為之「注」。此《刪注》可說是為梵漢唯識學家「貫徹始終」的著作,本欲出書十卷,今僅得四卷面世而羅先生倏已往生,使學人不勝嘆惜。第五卷別有部份遺稿,於今《全集》中一併刊出。 |
《唯識方隅》第十卷 | 此書是羅先生精唯識學研究極具系統性與啟發性的著作。以〈前導〉、〈諸行〉、〈真如〉、〈解行〉四章,概括唯識學的建立因緣、心識結構、業感緣起、本體與現象、直覺與知覺、實踐與證果等唯識學的基本內容。目的在-「辨說唯識要義,以曉初學。」四章內容,分述如下: 〈前導第一〉,通過對三自性的分析,詳述唯識的意義及唯誠的流源,從教史角度介紹唯識學的建立、承傳與發展。 〈諸行第二〉,從闡釋心識與種子功能的關係,剖析現象界的生成和變化,如是乃至心識的內部結構。心王與心所的相應及業感緣起的理論等等問題。 〈真如第三〉,顯真如是諸行之體,諸行是真如之用;體用不離,唯其證體,始得大用,故此章說明真如的意義體用的關係,乃至修證的效益與方法。 〈解行第四〉,明唯識學的知論和實踐論,「解」即「量論」。此章把陳那、法稱理論精華揉合成一圓滿的佛家知識論體系;「行」即「修行」,此章又依佛家知識論體系而得其軌範,以作實踐修行的理論與方法,建立佛家的實踐論體系。 |
《學術論文集》第十一卷 | 輯錄羅先生前後發表於各大學報的重要學術論文計七篇。 1.〈唐五代之法難與中國佛教〉2.〈六祖壇經管見〉3.〈佛家緣起論的概述〉4.〈瑜伽五識身相應地研究〉5.〈瑜伽意地之研究〉6.〈釋佛家之聲聞道〉7.〈釋佛家廿七賢聖〉 |
《詩文聯語遺照墨跡》第十二卷 | 1. 輯錄羅先生刊登於各書刊的詩文、提要、答問、講稿、題辭、書簡等二十餘篇。 2. 輯錄羅先生刊登於各大寺院所撰的楹聯,交友遊故舊所撰的對輓凡數十則。 3. 輯錄羅先生刊所留傳的遺照、合照、墨跡堪作存念,為數亦甚可觀。 |
其 他 著 作【版權所有】 |
《現觀莊嚴論略釋講義》 |
認識羅時憲居士【版權所有】 |
往生紀念座談會 |
羅時憲先生哀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