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學會延續優良傳統 居士弘法薪火傳
撰文/陳雁姿居士

前 言
    沉寂千年的佛教到了清朝末年,出現了一批學者及佛教居士,如楊仁山等,為振興佛教,提倡研究佛理,印刻佛經,開辦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並在高等學府中介紹佛教哲理,佛教因而得到中興,影響深遠。此一佛學新浪潮,奠下近代佛教發展的基礎。此後,佛教居士便開始直接參與講學說法等宣揚佛教工作。    民國時期,以歐陽竟無為首的支那內學院,主張僧侶和居士均有責任肩負弘法與護教的重任。支那內學院以復興唐玄奘法師所弘傳的印度大乘佛教唯識學為主,輔以全體佛學,作為智慧培育的根基。其宗旨為「闡揚佛學,育材利世」,開啟佛學研究的領域。
樹立一代學風
    佛教法相學會為香港一所居士佛教組織,於1965年,由一代唯識學宗師羅時憲先生(佛教界尊為「羅公」)創立。創會董事包括梁隱盦先生、韋達先生、葉文意女士、霍韜晦先生、李潤生先生、高秉業先生等佛教著名學者。法相學會的宗旨是稟承支那內學院的精神與學風,提供有系統的研習經典課程,研究佛理,培育弘法人才,印行經籍及學術論文。學會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在香港開創居士弘法的風氣,對佛教界貢獻很大,如葉文意之製作「空中結緣」,霍韜晦之創辦「法住學會」,李葛夫之弘揚中國佛教,趙國森及陳雁姿之弘揚唯識學等,可說無一例外。    羅時憲先生生前奠定了法相學會的宗旨和發展方向,樹立一代學風,影響深遠。現時在香港弘法的學者中,很多是出自羅公門下。羅公往生後,法相學會在李潤生先生帶領下,積極與很多佛教團體合作,如三輪佛學會、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等,共同協辦佛學課程,使佛教界的不同資源得到有效調配運用,互補不足,令弘法事業能作多元的推廣,俾能在更廣濶的層面去利益眾生。最近更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設計一個四年制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內容概括中印佛學中有關戒、定、慧三學的主要基本經論,使學員對佛學奠定全面而穩固的基礎。   
開拓網絡資源
    法相學會多年來舉辦眾多的佛學講座,研究佛法,並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佛學講座包括佛學基礎班、佛學進修班、佛典經論班和佛學研討班,得到廣泛認同及支持。學會數十年來努力耕耘,於佛教界建立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大眾都認同學會是個正信的道場,學風純淨,能提升佛學水平,前來學會學佛的人亦大多數能夠對佛法有較深入的了解。    法相學會除編印多種佛典外,並出版《羅時憲全集》12冊,其中包括《八千頌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重要經論的註釋十多種,另有李潤生先生的著述及《法相學會集刊》五輯的學術論文等。所印的書籍贈送世界各地的大學及學術機構,以作研讀之用,備受學術界重視。    過往很多佛學講座內容,已製成MP3、DVD等,以便保存流通。特別因應海外學人的聞法要求,法相學會積極拓展網上即時收看的線路,方便不能親臨講堂的人士收看。網上現有羅公生前的珍貴錄音,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等眾多講座,學佛的人可於法相的網址中下載修學。    展望未來,學會將因應社會的趨勢及機遇,不斷審訂發展的策略,以推廣佛學。於提供現代化的弘法方式時,亦繼續保持法相的優良傳統,貫徹羅公弘揚正法的宏願,令來學佛的人能夠共沾法益。
靜修中習佛理
    佛法如大海,有豐富的哲理和內涵,須長時間學習和積集,才能感受到佛法義理對生命的潤澤,開拓我們的精神境界,從中尋找人生的意義。由於法相學會的特色是重視經教的弘傳及學術的研究,令很多人認為學會只是學術機構,不重視修持,其實這是個誤解。研究佛法固然是學會的宗旨,但並不因此而忽視實踐,不過在修習歷程中,應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作為實踐的指引和印證。    羅公在生時,經常教導學人修習禪定,參學者無不得益。羅公每天堅持定時修禪,持續數十年之久,禪定境界很高,是名副其實的瑜伽師。法相亦經常舉辦禪修班,由稟受羅公親傳的導師如羅德光、岑寬華等教授禪定的理論與方法,在靜修的觀想中體察佛理,達到定慧相輔相成的效益。    在守戒方面,羅公提倡學人持〈瑜伽菩薩戒〉,因為當中的戒條不但發揚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又能適合現代社會的生活。因此,法相學會不時會舉辦講授戒學的課程,使學人能清楚明白戒相後,才自發自律地去守持戒法。學員於學戒後,不但明白持戒的道德意義,並深切感受到戒文的偉大精神,因此自願受持的學人非常踴躍。法相學會於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都有誦戒的法會,供已受戒者熟讀戒文,反思自身行為上的過失及功德。    從上述的事例,可看到法相的學人並不僅以聞思經教為滿足,而是解行並重,福慧雙修的。